您现在的位置: 东莞市蓝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新闻中心 > 中心概况 > 大事记 > 正文
东莞市蓝天关怀公益服务中心2011-2012年度总结
发文单位:社工服务部   作者:普惠编辑  更新时间:2013/1/5 11:32:27   浏览次数:2491

 

    东莞市蓝天关怀公益服务中心于2011年11月15日由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教师发起成立,主要开展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新莞人、老年人、女性等弱势群体的公益服务。2011-2012年是机构刚刚成长的一年,该年度主要在制度建立、项目开发、人员招聘与培训、设施完善、财务管理建设、团队建设与对外交流学习、服务运作与监管等方面进行建设。
  东莞市蓝天关怀公益服务中心经过一年的运作,在制度建设、项目开发、人力配置、设施完善、专业服务、绩效评估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开端,给机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将机构2011-2012年度工作的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 机构的运作及管理


  东莞市蓝天关怀公益服务中心成立一年来,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行政管理、沟通机制等方面,都有了长足地可持续性发展。

        一、机构各方面建设情况

  机构具有“教学、研究、实践”于一体的独特优势,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为其提供教学依托;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东莞社情研究中心为其提供科研平台;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实验室和社会工作实验室为其提供实践基地;这种“三位一体”的优势为东莞市蓝天关怀公益服务中心提供了较为齐全的发展平台,确保了优良的服务质量。
  东莞市蓝天关怀公益服务中心有着强大的人才资源保障。举办者是高校教师,全部都是硕士以上学历,本身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完备的知识体系,是机构重要的管理与专业指导人才,具备了承接政府服务项目所需的专业能力。
  截至今年11月,机构现有社会服务人员20人(包括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其中管理人员6人,专业社工8人,社工助理12人。硕士研究生3人,社会工作师4人,党员5人。
  在东莞市2011年第一届东莞市公益创投活动入选的28个项目中,《盲友之家—东莞市盲人关怀互助计划》和《白玉兰女工驿站—企业女员工关怀计划》成功入选实施项目。
  在今年11月份东莞市第二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招投标工作中,机构成功竞得I包,获得长安上沙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桥头石水口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麻涌新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承办权。主要工作方面如下:

        制度建设

  机构经过不断完善修改,逐步建立机构的行政管理制度和专业服务制度,相继出台了《同工行为规范》、《人事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员工激励暂行办法(试行)》等制度。
  在专业服务制度方面,相继出台了《专业服务制度》、《档案规范制度》、《保密制度》、《自我检查制度》、《外展服务流程与制度》、《项目自主运营管理制度》、《专业活动经费申请及报销制度》、《资源整合利用管理办法》、《投诉或意见处理制度》、《绩效评估制度》等制度,制度得到了科学、合理的补充完善,符合机构当前的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

        机构不断完善管理组织架构,招聘优秀一线服务人员,并根据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系统管理,成立理事会(周巍、居正、王海洋)和监事会(黄文峰、张燕婷、黄惠妍),聘请黄远清为总干事兼服务部主任、苏杏儿为行政部主任、黎玉菲为财务部主任。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招聘、选拔培训、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等;行政事务方面的对外接待、会议管理、同工名片及工作证制作、完善规章制度建设等;机构文化建设方面的维护机构形象、组织户外拓展、同工生日会等工作中付出了大量心血,也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提升了机构管理水平,受到机构同工的欢迎。

  培训方面

        为了提高机构员工素质,加快培养专业型、技术型、实务型员工人才步伐,推进同工事业新发展,根据机构发展情况以及同工的实际需求,机构制定了科学可行的培训制度及年度计划。培训的方式主要包括:一是开展“蓝天关怀大讲堂”系列培训活动;二是聘请同行专家、学者、香港督导、资深社工等专业人士进行集中授课、小组教学、实务操作、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三是赴内地其他优秀机构、香港、深圳、广州进行考察学习等。

      (四)文化建设

      “专业、公益、人文”是蓝天关怀文化的核心,机构本着“关怀你我,共绘蓝天”的机构宗旨,遵从“帮扶解困,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力争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高价值服务。
  1、对内文化建设方面,机构组织了“3.8”妇女节一日游、惠州两日游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活跃了同工生活、增进同工交流、培育同工文化、展示同工形象,同时也营造了和谐的工作气氛,提升机构集体凝聚力。
  2、对外宣传方面,通过为期半年的宣传工作,机构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通过项目简报、博客等渠道,把机构以一个更加立体的形象展示出来。与此同时,机构注重利用媒体等进行对外宣传,不仅扩大机构的知名度,更使社会大众接触、了解和认同机构。截至今年11月,机构所承办的两个公益创投活动共进行媒体报道30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部分 机构服务开展情况

  一、机构项目情况

  机构目前有两个公益创投项目,涉及的人群是企业女工与盲人。
   《白玉兰女工驿站——企业女员工关怀计划》主要背景是我市有几百万的新莞人妇女,她们已不再满足于工资福利待遇,而需要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该项目设有寮步、长安、中堂三个服务点,主要从企业女工的工作、恋爱、婚姻、家庭、育儿等方面,以社区发展的模式,通过以“工厂为本”的服务手法,为企业女工提供心理咨询、普法宣传、安全健康指引和技能培训等服务,保障企业女工的合法权益,引导女员工加强学习,丰富企业女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将以优势视角发掘女工的潜能,推动女工团体的互助互爱精神,倡议社会公益,同时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树立企业良好的组织形象,促进社会和谐。该项目获得东莞市妇女联合会大力支持,同时还获得寮步铨讯电子厂、长安集团共计16万的资助。目前,该项目由社工3名,社工助理6名。
   《盲友之家——东莞市盲人关怀互助计划》主要背景是东莞现有视障人士约万名,他们在教育、就业、婚姻、社交娱乐、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强烈,该项目从就业、婚姻、情感、社交娱乐、社会参与方面出发,为盲人提供按摩推拿、经络保健、话务实训、婚恋社交服务、盲人热线、盲人艺术团、盲人生命故事编册计划等服务,满足盲人群体多方面需求,提高盲人就业率和婚恋率,丰富盲人群体日常生活,提高社会大众对盲人群体的尊重与关爱。最终促进盲人群体的相互支持与互动,促进盲人群体健康发展。该项目获得东莞市残疾人联合会支持,同时获得东莞市博爱盲人按摩店现金人民币5万资助,相关物资和技术资助折合人民币23万元,共获得人民币28万元资助。目前,该项目由社工1名,社工助理4名。

  二、服务数据统计

  机构的两个公益创投项目严格按照项目计划认真开展日常工作,在工作中积极向公益创投办与评估中心反馈活动开展情况,并积极参与公益创投能力建设。自两个项目开展以来,开启个案24个,开展小组活动10个,共308节;社区活动342个,共计直接受益群体24061人次,间接受益群体51548人次;组织义工118人,开展义工活动570人次,共计3359小时。

   三、服务经费使用情况

   机构根据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严格执行机构经费使用,按照正规财务流程,处理服务经费使用,截至今年11月机构收入和支出情况如下表所示:

机构财务收入情况总表
单   位 月   数 已收服务费(元)
东莞市民政局 2月份 424474.50
东莞市民政局 9月份 380684.60
合计  805159.10

    
  第三部分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建设结构有待完善

  机构是刚刚成立的机构,在内部建设方面,如各部门的协调与沟通、规章制度的完善、人员的管理与监督、服务场地的装饰与布局等仍需要进一步改善。

   二、督导及志愿者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督导方面,由于社会工作教研室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提供专业督导,未能形成固定督导时间,难以保证督导质量。而且督导方式等较为随意,有时间就督导,没空就不进行督导等等。
  实习生或志愿者参加机构工作虽然成本低、资源丰富、使用灵活等优势,但从机构工作成效角度考虑也有两大缺陷:一是主要精力不在工作,对于工作可做可不做,可做多做少,也可随时不做等,缺乏强制性和责任性;二是工作缺乏连续性。隔三岔五到机构工作,不能全面了解机构工作动向,尤其是在新招募员工频繁阶段,隔一个星期不到机构可能连机构社工都不认得,对于其他工作也难以连续。鉴于上述问题,应完善督导和志愿者的管理制度。

  三、同工实务与行政能力不足

  一线同工实务和行政能力不足,主要是培训不到位和资金流动短缺所致。一方面机构能提供给予同工开展服务的资源缺乏,如场地、活动设备、活动经费、志愿者支持、督导支持等;另一方面同工个人资源缺乏,如个人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协调能力、人际关系、专业技能等方面不足。

        第四部分 建议

  促进公益社会组织的协作交流
    东莞市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对于公益社会组织是十分利好的事情,第一批社会组织进驻到孵化基地,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办公场地,可以更好地开展服务。不过,目前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还是不够,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建议社会组织之间加强沟通协作,做到资源有效利用与整合。

  加强对社会组织人才的培养

        公益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一方面积极鼓励高校开展公益类如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的发展,一方面建立政府、社会与高校需求无缝对接,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对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训他们投身社会建设的认识和能力,以促进社会组织规范持续发展。

 

 

 

东莞市蓝天关怀公益服务中心
                          二O一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